English Version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醫療健康主題
成日出入廁所 小心患大腸癌
返回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大腸癌發病個案為5036宗,佔全部癌症發病個案的16.6%,居於首位。

 

腸胃肝臟科專科施蘊知醫生表示:「因為香港人喜歡多肉少菜,容易造成便秘,但普遍人習慣了便秘當成自然,認為無需求診。當問題越來越嚴重時才來照腸鏡(大腸內窺鏡檢查),發現瘜肉已經長滿在腸道壁內,甚至已經患上大腸癌。」她提醒大家除了要注意飲食外,亦要留意大便異常的情況。

 

她建議大家要記住4個常見的大腸癌徵狀,要時刻保持警覺:

大便習慣改變(特別頻密或持續便秘)

大便出血(鮮紅或深色);並附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體重下降、腹痛、嘔吐及經常感到疲倦


以為生痔瘡 點知係Cancer

「好多人開始以為自己係生痔瘡、肛裂或者腸炎,諱疾忌醫,到後期隨著腫瘤變大或病情持續,開始出現貧血、體重突然急劇下降或經常覺得攰先嚟睇醫生,檢查發現已經係癌症後期。」施醫生表示經常遇到這類病人,皆因排便習慣於短時間內改變,一般難以被發現,到後期出現體種下降等情況才來求醫,這時癌細胞已經在身體內「生活」了多年。

 

有家人中招 同屬高危一族

近年大腸癌的新案例已遠超過肺癌,有人認為只要保持飲食健康,多食蔬菜及勤做運動,便可以減低風險。施醫生指出,除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因家族遺傳而患上大腸癌之個案亦佔大比數,若發現一個直系親屬於60歲或之前確診大腸癌,或多於一名直系親屬在任何歲數確診了大腸癌,均屬於高風險人士。

 

及早發現提高存活率

瘜肉主要分為非腫瘤性及腫瘤性,以非腫瘤性瘜肉較為普遍,比較少機會演變成癌症。而腫瘤性瘜肉有惡化成癌症的風險,視乎病理分類(如腺瘤及齒狀腺瘤),瘜肉越大、變癌風險越高。若排便時發現黏液增加,甚至大便有血,有機會是腫瘤性瘜肉作怪。而一般人踏入50歲時應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或切除瘜肉以防癌。若兄弟姊妹曾有瘜肉,自己有瘜肉的風險也較高,亦建議盡早接受檢查。


大腸癌檢查種類

檢查種類

方法

檢查頻率

(高危或年齡介乎5075歲之人士)

大便隱血測試

指大便檢查,可按指示在家中進行

每一至兩年一次

大腸鏡檢查

利用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若期間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切除及抽取組織樣本進行進一步檢查

每十年一次

 


施蘊知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蒙納殊大學家庭醫學深造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