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醫療健康主題
濕重的處理方法
返回

近日天氣潮濕,許多人會覺得渾身不舒暢,時常感到怠倦乏力,胃口欠佳。其實濕氣重不但會引起這些小毛病,腸胃疾病、關節痠痛、皮膚病,甚至一些傳染性疾病,在濕氣重的季節也會較常出現。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也會因為天氣的濕度突然加重,誘發舊患。


中醫認為,天時外在的因素會引起身體不適。天氣變化時,會出現「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中醫稱之為「外感六淫」。香港地處亞熱帶,潮濕高溫,室內經常開放空調,故對港人而言,六種邪氣當中,以濕邪為患最為厲害。除了外在的因素,若思慮過度、飲食偏嗜生冷寒涼、長期過量飲酒、缺少運動,均可影響脾臟的運化功能,以致水濕不化,日久發病。外濕和內濕在發病過程中會相互影響,外在濕氣侵襲人體會影響脾臟的運化功能,導致濕自內生,對於本身脾虛的人來說,他們較常人更容易受外濕的影響而使病情加重。


所謂濕邪為患,最常見的徵狀會出現在脾胃方面,例如脘腹痞脹、大便黏膩不爽、口淡胃納差、身目發黃、舌苔厚膩等等。此外,濕性重墜亦會使人四肢困倦,渾身疼痛。至於身體出現各種不同的關節腫痛和發炎,在中醫理論來說,都與濕邪有關。當濕重時,皮膚疾患亦會隨之而生,常見為皮疹滲液,或皮疹發於下半身,瘙癢難當。


要治療濕重,除了找註冊中醫師診治之外,坊間亦有許多不同形式的祛濕方劑。然而,單一的藥物組方,並不可能適合所有人,如巿面上常見的廿四味、五花茶、金錢草等中藥涼茶。這些中藥涼茶雖標榜具有清熱利濕之效,但較為寒涼,並不適合香港人較常見的脾虛和內生寒濕之邪體質。反之,一些健脾祛濕的中藥,例如白朮、白茯苓、白扁豆、淮山等等,則較為適合香港人。


除了服食中藥和食療治療濕重外,患者亦需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生冷食品和凍飲不但讓濕邪直接進入身體,而且會破壞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濕自內生。建議多做運動,鍛練身體,有助強化脾胃功能之餘,適量出汗也有助排濕。


一些簡易祛濕湯水有助排濕,如將八錢白朮、八錢茯苓、一大塊陳皮、一兩白扁豆、兩片生薑,酌加瘦肉煲湯,份量足夠二至四人飲用。此食療適合食少倦怠,身重乏力,腸胃不適且屬於脾虛濕重的人士。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擁有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全日制)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學位,同時亦擔任星匯網網上電台中醫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