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咳嗽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外感咳嗽多為新病,屬邪實,其治在肺;內傷咳嗽則多為久病,屬正虛,其治在脾。由於小兒的生理特點與成人不同,所以兩者咳嗽的發病成因亦有所不同。自古以來,中醫認為小兒常為「肺脾不足」。何為肺常不足?從生理角度來看,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肺臟嬌嫩,則衛外不固,易為外邪侵襲,易患感冒、咳喘。而脾常不足則指小兒發育迅速,但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健旺,相對感到不足之意。從病理上,小兒脾胃薄弱,稍有不慎,即易引起運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咳嗽的病徵
小兒咳嗽的特點為發病快,病程短,多伴表證,以外感咳嗽多見,熱證與實證較多。他們一般多於冬春兩季發病,以嬰幼年齡多見,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風邪為主,肺脾虛弱更是本病的主要內因。外感咳嗽起病病位主要在肺;內傷咳嗽則常涉及脾。由於小兒脾常不足,脾虛生痰,上貯於肺,或咳嗽日久不癒,耗傷正氣,外感亦可轉為內傷咳嗽。
從食療改善病情
除了要分清外感內傷,同時亦要辨明寒熱。一般而言,可從痰的「色、質、味、量」得出治法。色黃質稠味腥屬熱;色白質稀味淡屬寒;量多則為痰濕較盛,量少或無痰則為燥。在日常生活中,若咳嗽病情不重,而且能辨清寒熱,可從食療方面著手:
1. 風寒咳:紫蘇、陳皮各9克,白蘿蔔12克,用一碗水煎成半碗,加紅糖一匙,溫服
2. 風熱咳:梨一個(去核),杏仁9克,冰糖15克,以水煎或蒸服
3. 陰虛燥咳:川貝6克,梨一個,冰糖15克,以水煎或蒸服
4. 痰熱咳:魚腥草30克,杏仁9克,桔梗3克,以水煎服
5. 痰濕咳:制半夏末12克,先以水煎成膏,再加入白礬末2克,甘草末6克,然後和勻成丸,每丸約3克,每日含化一丸
咳嗽的預防方法
小朋友應常進行戶外活動,加強體格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同時避免感受風邪,預防感冒。另外,應避免與煤氣、煙塵等接觸,減少不良的刺激。咳嗽時應多休息,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其次,家長應該經常為患兒變換體位及拍打背部,以促進痰液的排出。飲食方面,應給予易消化、富營養之食品,儘量不改變嬰幼兒原有的餵養方法,而當咳嗽時,應停止餵哺或進食,以防食物嗆入氣管;而小童的飲食習慣宜清淡,避免進食辛辣、香口、油膩等食物,生冷、過甜或過鹹之食物亦應盡量少吃。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致 電:2370 2216 查詢或瀏覽仁濟醫院網頁:www.yanchai.org.hk 內中醫服務內容。 |
顧璡璡 註冊中醫師
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臨床教研中心(下葵涌)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