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中文版 Site Map Contact Us
Medical & Health
有手有腳不應攞綜援?(Chinese Version Only)
Back

(Chinese Version Only)

我們慣性地對很多社會議題,賦以刻板印象,如在貧窮問題上,社會往往將綜援加上「養懶人」的污名,對不領取綜援的基層予以「自力更生」的美名。工聯會早前進行了一項扶貧研究,除了運用數據分析貧窮人口及特徵外,還與一些基層貧窮人士進行了家訪,其中最深刻的體會是「養懶人」、「自力更生」這些簡單的名詞只會阻擋我們看清貧窮的現實。

 

家訪中有一些貧窮家庭沒有領取綜援。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很佩服他們很有骨氣,很積極,有希望。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貧窮家庭的確在資源、財政上有援助需要,但由於社會對綜援觀感及申請條件嚴苛,往往得不到相關支援。他們生活客觀條件非常艱難,意志容易消沉。此外,長期失業人士往往因對生活失去希望,採消極態度。故此,這些人士最後可能不是我們所想的「自力更生」,而是消極地「自生自滅」。

 

其實,社會主要對有工作能力的人士領取綜援有所保留,但產生的「標籤效應」,卻連累長者、單親家庭等弱勢、有需要的人士因心理因素而抗拒申請,得不到應有的協助。因此,我們建議將現時綜援計劃中的「有工作能力的健全人士」抽離綜援制度,設立獨立的「就業援助計劃」,提供針對性的支援。這樣的政策改動,配以宣傳教育,長遠可令大眾明白領取社會援助的人士是真正有需要的老弱傷殘,作為進步的社會,我們應予以同情及包容。

 

至於有工作能力的貧窮人士,除助其解燃眉之急外,更應協助他們重投勞動力市場。根據研究,家中最少有一人工作的在職住戶的貧窮率相比沒有工作住戶的貧窮率,相差可達7倍。家訪中亦見,有穩定職業後,基層家庭可直接受惠於最低工資。另外,若有穩定工作,長久而言可成為基層人士的持續動力,反之失業或工作不穩定的貧窮人士,由於缺乏工作安全感,會直接損害其心理質素,繼而影響其私人、家庭及社會生活。故此,加強就業支援,維持就業穩定是處理貧窮問題的不二法門。

 

為加強對有工作能力人士的支援,我們建議政府將「就業援助計劃」,改由社會福利署及勞工處協作負責,加強就業支援。參加計劃者除可獲得「就業援助金」,亦可得到社福機構提供的各類就業支援服務。為加強就業配對及工作轉介,勞工處應設專責部門,與社會福利署合作,研究計劃參與者的工作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工作轉介。另外,政府亦應要求負責承辦公營部門及機構保安及清潔工作的公司,積極轉介工作機會予計劃參與者。

 

長期領取綜援,會增加福利依賴的風險,所以對於一些持續失業(三年至五年)個案,應提供針對性的加強援助服務,安排專業社工介入,了解其失業原因,關顧是否有特別需要,加強輔導及協助。至於長期失業(五年以上)個案,除繼續加強就業支援及輔導外,亦應強制要求其持續參與每星期五天的社區義務服務,加強對社會的參與感。

 

工聯會提出了「就業為本.積極扶貧」的扶貧政策方針,希望社會如關心貧窮家庭,不應再用簡單的標籤,而是要了解實況;與其排斥,不如協助他們積極脫貧,投入社會。




林淑儀

Lam Shuk Yee

香港工聯會會長。自1968年參加工會義務工作,致力改善僱員權益和制訂本港的勞工政策。現職為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及香港五金電子科技業總工會副主席。林淑儀女士自第八屆(1993年)起至今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及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之委員;於2003年及2010年,分別獲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和銀紫荊星章。

林淑儀女士關心婦女事務,積極關注婦女勞工問題,為其發聲,曾擔任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主任,及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婦聯)代表,推動婦女福利工作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