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中文版 Site Map Contact Us
Medical & Health
新知新況——埃博拉(伊波拉)病毒(下)
Back

埃博拉(又稱「伊波拉」)病毒早於1976年在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後者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自那時起,該病一直出現零星個案。埃博拉病毒病的確診個案曾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蘇丹、象牙海岸、烏干達和剛果。另亦出現在蘇丹一個偏遠地區,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部份果蝠(狐蝠科)被認定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埃博拉是通過密切接觸到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給人類。非洲曾有檔案記載,患者通過接觸在熱帶雨林中受感染或死去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箭豬而染病。最重要的是要減少與高危動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觸,包括不要隨便拾取在森林中的死亡動物,也不要處理動物生肉。一旦有人與染有埃博拉病毒的動物接觸,就可能在社區造成人際傳播。埃博拉病毒一旦傳到人類,隨後便會通過人際間傳播而在社區加以蔓延,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其他體液或分泌物如糞便、尿液、唾液和精液,會透過過破損皮膚或粘膜感染;以及間接接觸受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單或者用過的針頭。病毒潛伏期從二至二十一天,潛伏期內不具傳染性。

 

病人一旦開始顯現癥狀,就具有傳染風險。起病急,典型癥狀包括發熱、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更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某些情況下會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化驗結果包括白血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而肝酵素上升。

 

疫情可以摧毀家庭和社區,但可以通過在診所和醫院、公共場所或家中採用所推薦的防護措施控制感染。醫護人員必須使用個人保護裝備及實施嚴格控制感染措施,方可為懷疑患者進行治療。控制疾病傳播也十分重要,為免令病毒進一步傳播,懷疑或已確診病人應當與其他病人隔離,並由接受過嚴格感染預防控制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對其施治。病情嚴重的患者必須接受深切治療。與患者或死者有密切接觸的衛生工作者、家人以及其他面臨較高受感染風險的人亦需一併檢查。

 

由於現時未有專門針對埃博拉的藥物,最佳治療方法就是由醫護人員採用嚴格感染預防控制操作提供治療,亦可通過所推薦的防護措施來預防感染。雖然埃博拉目前對旅行者帶來的感染風險很低,但是旅客於受影響地區返港後應留意自己21天內的健康情況,如出現懷疑受感染癥狀,應馬上求醫,並告訴醫生最近的外遊紀錄。



潘偉剛  Poon Sir

八十年代畢業於瑪麗醫院後留學北美,並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醫療行政博士學位,非型肺炎(SARS)疫潮後曾被借調至新成立的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擅長專業領域有急症災難救援、醫療行政素質管理及感染控制預防。曾獲頒英國第36屆感染控制年會的最佳自由文稿發表大獎。曾任醫院護理總監一職多年,現任私家醫院護理顧問,亦是香港醫護學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