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中文版 Site Map Contact Us
Medical & Health
大便銀行
Back

近期城中熱話——有機構於香港設立「大便銀行」,招募香港人參與腸道細菌研究,以協助治療腸道感染病患者。原來「黃金」真的可以換錢,對現代非農業社會來說有點難以想像,但大便確實是有潛在的醫療用途。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理解大便為未消化掉的食物殘餘物。其實我們消化道吸收營養的能力很強,大部分食物營養都會被人體吸收,因此需要排泄的雜質並不多。而大便所含的主要成分是腸道的死皮和細菌,這些細菌具有醫學價值和市場需求。

 

細菌於上個世紀被發現時,醫生們視之為傳染病的萬惡之源,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其後漸漸意識到人體內是不能完全無菌的。有研究指出,皮膚表面和腸道內長期定居的細菌數量比人體自身細胞還要多。人體細菌的數量之多反映其重要性,而好的腸道細菌更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部分。那麼,細菌到底有多重要?

 

很多食物於進食後並不容易消化,要依靠部分腸道內的細菌消化成可吸收的物質。如果缺少這些菌落,人們輕則會感到腸胃氣脹、腹瀉,重則導致營養不良。另外,不同種類的細菌在腸內會互相抑制對方的過量繁殖,相生相剋,避免有任何一類細菌異常坐大。如果部分種類的細菌被殺死,其他細菌如黴菌等各類微生物就有機可乘,在原位過量繁殖,影響人體健康。由此可見,保持腸道內的細菌平衡十分重要,良好的腸道環境更有助降低人們患上肥胖症、糖尿病、敏感病和心血管病的機會。

 

到底維持腸道中不同菌落的平衡與大便捐贈有何關係呢?原來每個人的腸道細菌分佈各有不同,且受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服用抗生素、患急性腸胃炎、不良飲食習慣、飲酒或飲用過量代糖飲品,甚至是嬰幼兒時期飲用母乳或奶粉等因素都會影響腸道細菌的平衡。當腸道內的菌落失衡時,可補救的方法並不多。市面上的益生菌飲品或補充劑只含有少數種類的細菌,而且效用並不大。當然,有部分特殊抗生素對恢復腸道內菌落平衡有幫助,但非對人人有效。醫學界現正積極研究如何把腸道健康人士腸內的細菌環境「移植」到腸道感染病患者身上,希望藉此為患者提供適切的治療。雖然腸道內存在的細菌種類的數量至今還未有定論,增加了這方面研究的難度。然而,健康人士的大便的確有助患者腸道細菌環境的研究,更可能有機會找出治療部分腸胃病的有效方法,可見「大便銀行」是具有一定的醫學研究意義。



吳昊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深信凡事有果必有因。腸胃固然,人生亦然。 希望藉著分享知識經驗,助讀者的腸胃路路暢通,無穿無爛。